为什么国内一边加班严重一边又失业严重,有可能平衡吗?|环球热讯


来源: 乔治妹妹呀

01加班问题的表层原因先说一个结论,当前国内一边加班严重一边又失业严

01加班问题的表层原因

先说一个结论,当前国内一边加班严重一边又失业严重,这其实本身就是平衡的。如果没有外部力量(国家)的介入,是不会发生改变。

很多人的回答其实说到了一点,就是加班本身是对公司来说,有好处的。


【资料图】

最显眼的好处在于人力成本问题。

你看啊,如果是965,那一天就是8个小时工作制。

但如果这个时候老板要求员工加班,变成了996,这么算下来一周工时折算成5天就是13.2小时工作制。

这么一下工作时间就直接增长超过了50%,这就意味着如果一份工作需要3个人来做的话,那现在其实就可以只要2个人来做。

这个时候老板其实就可以少雇佣一个人,但同时给另外两个人的工资上的提升,并不会增加到50%。

于是这其中的差值,其实就是公司实行加班制度后,老板节约下的成本。

所以我们说咱们讨论工资的时候,不能只讨论月薪,更重要的是看看时薪,因为有可能看上去月薪比较高,但一算时薪会发现并不高,结果还因为加班过多,身体垮了,家庭感情淡了。

这是从用人成本来看的,还有一方面则是比较隐形的“好处”。

比如加班比较多,这样员工就没有能力去提升自己,最终就会被当前工作给限制住,最终没办法轻易跳槽。

又或者是加班本身就是老板筛选员工的一种手段,如果这都能接受,那员工的服从性就会得到保证,等等。

隐形好处观点很多,但是否真有这些效果,这里大家可以自己思考。

02供需关系理论

以上就是我看大家能很轻易思考到的加班对公司带来的好处,说得没什么问题,但都不够深入,接下来我从经济学角度再加深一下。

为了方便理解,这里我要把求职者当成商品。其实这种类比很恰当,你看公司花钱,购买了求职者的时间和技能,其实本身可以算成一种租赁行为。

有意思的是,在猎头行业中,很多资深猎头也喜欢把求职者当成“商品”,把推荐求职者叫做“卖个好价钱”。

那如果求职者是商品的话,从市场关系的角度来看,那商品价格的高低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市场上的供需关系。

说简单点就是,如果商品的供给大于了需求,那就是买方市场,因此商品价格就会下降;如果商品的供给小于需求,那就是卖方市场,因此商品的价格就会上升。

我们随便拿身边的东西做个举例。比如疫情刚开始的时候,大家都需要口罩,此时口罩的产量又少,存量也不多,因此口罩的价格越来越高,甚至被炒上过几十块钱一个。

当然,如果是纯市场经济,这个时候口罩的价格会涨到某一部分人买不起,或者用不起后,导致供给和需求达成新的平衡,这个时候价格才会稳定。

所以为了让普通人也能买得起口罩,因此当时国家出手去限制了口罩销售的价格。

而后来,由于疫情被控制住了,生产口罩的产能也上来了,所以口罩的价格就下降了,最终变成了现在一个普通医用口罩几角钱。

这就是供需关系导致价格上的改变。

那回到就业市场,这套供需关系的理论也是适用的。

为什么某些行业的从业者工资高,某些行业的从业者工资低,恰恰是这个行业的供需造成的。

比如为什么钢铁厂的工人工资不高?因为钢铁行业利润小,规模饱和,没办法扩大生产,于是需求的工人数量保持恒定,甚至在跌。

但同时钢铁工人就业门槛不高,导致求职数量巨大,最终价格就低到了某一部分人不愿意做这一行后,达到了供需平衡。

那为什么最近几年互联网从业者的工资高?经常是一个应届毕业生就能月薪上万,甚至年薪几十万。

恰恰是这些年互联网行业利润高,发展空间多,企业拓展业务多,需求人才也多。

然后互联网行业对求职者进入门槛也有一定需求,普遍要求大学毕业,如果是有名的互联网大厂往往需要名校或者学历达标。

于是求职者数量并不多,最终互联网公司为了招揽人才,不得不提升薪资水平,最终达到了其他公司给不起后,让人才和岗位达成了供需平衡。

这套供需理论其实在很多地方都有应用,小伙伴们可以自行消化思考,对生活中很多问题都会有新的认知。

说了这么多,我们终于要再转回来说说加班和失业的问题。

刚上面不是说了嘛,如果本来不加班的工作需要3个人来做,现在要加班后,可能就只需要2个人来做。

那问题就来了,那剩下的那一个人怎么办?他是不是就失业了?

于是这个人会怎么样?他还是要工作啊,毕竟要恰饭。因此要么他就离开这个行业,去一个对人才有需求的地方;要么还想留在当前行业的话,那就必须要付出点代价。

没错,那就是降薪。

说白了,当前只有2个岗位,但有3个人,只要我们大家能力差不多的话,我要的薪水比其中1个人更低,那我在就业上就更有竞争力,最终老板就会雇佣我。

但如果这个人降薪了,就业竞争力更大了,那另2个人怎么办?为了保住自己的岗位,那也只能降薪。

最终3个人都“自发”的降薪,直到某一个人觉得现在这个薪水已经不值得自己继续干下去了,从而退出竞争,然后才达成了就业者和公司的供需平衡。

而这个时候,你会发现,由于大家都“自发”的降薪,最终留下的2个人的薪水可能根本就没有提升,甚至还可能比以前3个人工作时更低。

在整个博弈的过程中,求职者损失了薪资、损失了劳动时间;而公司减少了用人成本,增加了效率。

所以你就会发现,国内一边加班严重一边又失业严重,其实本身就达成了平衡。只不过这个平衡并不是我们就业者想要的平衡,但却是公司想要的平衡。

03解决加班问题的时刻表

聊到这里,我们就来聊聊更深入的内容了。

其实本身8小时工作制的创立,本身就是用来解决失业问题的,原理就是上面所聊的供需关系。

这相当于是用政府的强力手段,来限制就业市场平衡。如果政府不进行有效控制,最终资本家为了追求最大利润,是会一直加码的。

那有的小伙伴肯定就要问了,既然加班这件事这么坏,为什么我国没有进行有效控制?

这点原因相信大家也能猜到,01年我国入世后,其实就是进入了美国构建的“全球化”贸易格局。

刚进入的这个阶段,我国由于资源、技术、资本都稀缺等原因,其实是拿不出手什么东西和国外进行竞争和贸易的。

唯一的优势就是——人力成本。

毕竟我国有大量人口,也就有了大量劳动力。同时,对加班现象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本身还是在帮企业降低人力成本,最终企业商品的成本下降,在国际市场上就更加有竞争力。

而这一套打法确实有用,结果大家也见到了,我们最“血汗工厂”的那个年代,确实也带来了国家经济快速地腾飞。

即便到今天,我们产业进行了升级,从最初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慢慢向中高端发展后,这一套还是有用。

我国商品为什么物廉价美,其实本质上还是成本问题。而这个成本不仅仅是我国的规模化效应、供应链完整,基础设施完善,等等,人力成本的低廉在其中其实还是起到了相当作用。

因此在国家正处于产业升级最关键的几年中,其实并不敢直接去遏制加班问题。

提升人力成本,也就提升了商品成本最终导致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下降,从而导致利润降低,然后没钱继续研究技术,最终导致产业升不了级,这个代价是比较致命的。

这就是为什么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看到我国加班问题还比较严重的原因。

相信聊到这里有很多小伙伴肯定比较失望,那这件事就没办法解决了吗?

恰恰相反的是,我认为,在未来的几年中,加班问题将会逐步开始进行解决。

核心的观点就是我国目前产业升级的进程,已经到达了某一个阈值,而这个阈值已经不是能通过降低人力成本能快速解决的。

反而是需要时间和技术累积,并且需要人才们充分发挥智力和创造力才能突破的。

而要达成这点,恰恰不能用以前那种“透支生活”的方式进行工作,反而要给人才们合理的休息时间才能更加发挥他们的效能。

而更加核心的观点,则是我国的经济发展正在从外贸型逐渐转型成消费型。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外循环和内循环”。

这个转变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内循环的经济本身就要比外循环更加健康;另一方面则是目前国际局势的动荡,全世界“逆全球化”的趋势抬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想要把我国踢出世界产业链。

更不要说,未来几年,我们还要解决东南某省这件事,为了防止到时候西方世界杀敌800,自损1000也要和我们硬脱钩,导致我们经济出现问题。

因此,让内循环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体,本身就是最正确的策略。

而要形成良好的内循环,就需要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就需要我们普通的国民有足够的消费能力。

所以通过加班导致普通就业者,没有时间消费、没有金钱消费,甚至没有工作,本身就不符合当前的战略。

所以我推断,未来的几年开始,我国会逐步解决加班这个难题,只不过由于涉及行业较多,且影响较大,解决的步骤肯定不会有想象的那么快,还是需要一步一步来。

最后再说一个题外话,我国近些年的出生率下降非常快,从而影响人口结构的问题同样是个大坑。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同样也会减少消费,从而影响到我国内循环能否良好建立。

而大家不愿意生孩子的原因中,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金钱,恰恰都跟加班这个问题有直接关系。

所以综合来看,加班问题,确实变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如果您觉得写得还行的话,那就请点个关注点个赞吧,谢谢!

[责任编辑:]